奥运会后话巴黎——打开“多面”巴黎
研究出版社新书《转角巴黎》图书分享会亮相上海书展
在热浪滚滚的8月,第20届上海书展如约而至。借着巴黎奥运会的余温,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于18日上午举办了以“奥运会后话巴黎——打开‘多面’巴黎”为主题的图书分享会。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《转角巴黎》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。
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高宣扬,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,阅文集团签约作家张昕叶,《转角巴黎》作者、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占彪。研究出版社总编辑丁波出席活动并致辞。
丁波在致辞中表示,出版《转角巴黎》是一种文化使命。他说:“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,也是中法文化交流年。我们在这样的契机下出版这样一本书,一方面是推动中法文化交流深入开展;另一方面,这本书从文化的视角记录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时,大量文化名人在巴黎留下的印记,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笔触、以中国人看巴黎的典型视角,为读者打开一条走进隐秘巴黎的通道。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中法文化交流产生不一样的认识。”
各位嘉宾从奥运会切入,围绕《转角巴黎》一书,从不同的角度畅聊巴黎,引发现场观众阵阵掌声。
作为在巴黎已经生活了40余年的华裔学者,高宣扬教授结合《转角巴黎》一书中提及的内容,生动地分享了自己在巴黎生活的点滴趣事。他直言自己拿到本书后翻了两次,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:“我于1979年来到巴黎,在法国求学、工作、生活,但书中所提及的爱丽舍宫、地下墓穴、巴黎下水道等地方,依然让我对巴黎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。陈占彪先生在访学期间深入巴黎的大街小巷,对一些比较生僻的地方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知识和故事,通过本书详细且精彩地讲述出来。我感觉他好像站在现场给我们讲述巴黎,既有知识性,又有趣味性。”
陈仓则以法国的浪漫和时尚开场。提及《转角巴黎》这本书,他说:“作为一位学者,陈占彪先生把一本文化随笔写得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、爱不释手,这不简单。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本导游手册,但它远远不止于此。他告诉我们某个地方曾经来过什么人、发生过什么故事,他用学者的视角、作家的手笔、游者的方式,从历史讲到现在、从法国讲到中国,真正让我们去体会和思考中法的灿烂文化是如何彼此吸引的。”
张昕叶用一个“癫”字来形容她眼中的巴黎。在看过《转角巴黎》之后,她认为尽管巴黎奥运会的色彩斑斓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,但也只算得上是一个浮光掠影的巴黎。“看完这本书,我感觉巴黎骨血里的气质,是一池锦麟游泳的喧嚣、是一树繁花飘落的浪漫、是勇士与佳人驰骋天地的英气勃勃,也是转角处那积淀着厚重历史与传说的无边风华。”张昕叶如是说。她提议,如果去巴黎的话,一定要利用宝贵的时间跟随本书去探秘巴黎。
各位嘉宾的发言既有直观的经验,又有抽象的概括;既有现场的温度,又有历史的深度。
图书作者陈占彪分享了本书创作的初衷。他引用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话说,“巴黎是一片真正的海洋,投入其中,却不知其深。”他感叹道,“连善于深入细致地描述法国历史文化的巴尔扎克都感叹巴黎的深邃,我们作为外国人,通过一本书、一个小时的分享,去感受、了解巴黎,谈何容易?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难点,但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。”
对任何人来说,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过程中,“母文化”都是一抹深刻的底色,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,是在与“母文化”不可避免的比较中进行的。借用丁波的话说:“关于文化交流,希望这本书以及今天的分享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收获。”
稿件来源:研究出版社(文字 赵明霞 图片 赵明霞)